“那我要把东西带上!”山妹跑回宿舍,拿上一竹篮核桃、红枣,上了汽车。
在车上,文化馆馆长告诉她,他听戴眼镜的叔叔说了这事后,心想,魏明老师去世了,可那些信件都是他的夫人收转的,她一定知道情况。于是他们找魏老师的夫人了解,才知道这位好心人是县政协副主席苏华同志。接着,文化馆馆长向山妹讲述了魏老师的夫人告诉他的故事:
一年前,魏明老师患癌症住进了医院,和他同住一间病房的是县政协副主席老作家苏华。他俩是多年的文友,彼此无话不谈。苏华爷爷看了山妹给魏明老师的信,两个人都觉得山妹有写作的灵气,同时又觉得山妹需要帮助,不仅在经济上、写作能力上,还有对她父母的劝导方面。他们就一起研究出了这个办法,把帮助山妹读书的钱用稿费的方式寄去,这样既可以解决学费,又可以得到她父母的支持。可是魏明老师刚给山妹回了信,寄了钱,他就去世了。以后,苏华爷爷就一直以魏明老师的名义给山妹写信寄钱。得到山妹考上县一中的消息时,苏爷爷也已经病情加重,经常昏过去……
山妹迫不及待地问:“苏爷爷的病现在好了吗?”馆长低下头,语调低沉地说:“他刚刚离开我们。他临终前,给你留下了2000元钱供你读书用,还有一封没写完的信。”说着,他将一个活期存折和一封信交给山妹。山妹流着泪打开信,见信上写道:
山妹同学:
我就要走了,临离开你之前,我接到《巴山晚报》编辑李云同志的来信,你写的《花瓣船》已经决定在近期晚报副刊上发表。这是你走上文学之路的开始,我为你感到高兴。希望你努力学习,将来写出更多更美的文章。今后,你的作品可以直接寄给《巴山晚报》的李云同志,请他辅导你……
馆长对山妹说:“山妹,今后有困难,就来找我好了,我会像苏爷爷和魏明老师一样帮助你的。”
戴眼镜的叔叔也说:“还有我,我叫柳荫。”
山妹使劲地点点头:“嗯!”
汽车开进了医院,馆长和柳荫陪山妹走进病房。苏华爷爷刚刚去世,根据馆长的请求,苏爷爷的遗体还停在病房里,为的是让山妹最后看他一眼。山妹把带来的一竹篮核桃、红枣摆在苏爷爷的遗体前,慢慢地跪下来,突然放声大哭:“苏爷爷,我是山妹,我看您来了……”
整理者:绝情谷 2009年4月TOP 《故事林》
>>> 2005年第17期 唐伯与杨贵妃作者:周荣初字体: 【大 中 小】
在天台桐柏山鸣鹤观西边不远处,有一个三开间的小庙,叫琼台庙。庙中有一株千年古柏,叫唐柏。讲起这株古柏,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。
唐朝有位著名的道士叫司马承祯,长期住在天台山桐柏宫布道,因道行高超,并写有《天隐子》、《坐忘论》等道书,名震朝野,先后被武则天、睿宗、玄宗召见,封他为光禄大夫。有一年,全国久旱无雨,赤地千里,民众饱受饥荒之苦,唐玄宗欲召司马承祯进京设坛求雨,解苍生之苦。司马承祯修书禀报皇上,说自己年事已高,不宜长途远行,愿在桐柏山上筑坛求雨,以全皇命。他还说愿将桐柏宫中财物换成米粮,向四乡民众赐粥救饥,以报皇恩。玄宗看了高道的手书,甚是欣慰,不过仔细想想心中也存疑虑,他是不是另有原因?陪侍在玄宗身旁的杨玉环,是个绝世无双、姿质丰艳的大美人,她“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”,是唐玄宗的爱妃,玄宗许多事情都乐意与她商量。杨玉环也看了高道的回信,就对玄宗说:“司马承祯为人如何,我们当听其言,观其行。请皇上恩准,让我下江南,登天台,亲自考察一番,也可顺道了解沿途灾情,有利皇上决断。”玄宗舍不得玉环离开自己半步,先是不肯,经玉环再三恳求,玄宗终于说:“你下江南,二月为限,灾年出宫,一切从简。”玉环说:“我入宫之前,已出家做过道士,号太真,我就带几位武术高超的小道姑相伴,以云游道姑的身份前去天台。”玄宗点头认可。
玉环日夜兼程赶到天台桐柏山上,她看见桐柏宫四周九峰环峙,山高林茂,空旷清幽,仙风徐徐,顿感愉悦。时当正午,宫观外已聚集了好几百邻近灾民,等待赐粥,道士和厨工正忙于分粥救饥。玉环看了微微一笑,缓步入宫,来见道长。司马承祯见来者虽然道冠已旧,道袍简洁,风尘仆仆,但遮不住她绝代美艳。加上同行的四位小道姑个个英姿飒爽,想来决非寻常之辈。于是他说:“仙姑云游至此,我当设斋款待。”玉环谢道:“时逢灾年,不可破费,我与同道到斋堂食粥即可。”司马承祯听了,颇为满意,陪同入斋堂食粥。正在此时,一位叫唐伯的厨工,捧着半碗米粥匆匆外出,被道长问话:“你端粥出去作甚?”唐伯说:“如今宫中道士和灾民一样,一餐一碗粥度日。我家住在附近的唐上村,隔壁有位七十多岁的瞎眼老婆婆,虽挨饥饿,却无法前来宫门讨粥,故我将我的一碗分成两份,送一半给瞎婆度饥。”玉环听了,很是感动,马上从自己碗中分出一半,加在瞎婆碗中,几位小道姑也纷纷分粥,要给唐伯吃。此时,司马承祯马上放下碗筷,对玉环恭恭敬敬地稽首说:“谢谢仙姑们的好意,我也为厨工唐伯有此善心而高兴。从今以后我们将瞎婆接到宫观中,她的生活就由我们供养,直至升天。”玉环听了,十分高兴,就问桐柏宫赐粥已有多久?司马承祯答道:“已一月有余,眼看灾民越来越多,非多方设法才可。日前,我进城化斋,得到一些资助,县老爷也特别开恩,让县衙批文给桐柏宫白米五十担解急。看来还可支持几月,待秋凉久旱转雨或山野野果成熟,灾情大概可望缓解。”玉环听了,觉得道长尽心于民,甚是满意。她叫道长拿出县衙的批文给她看看,道长说:“我已交给唐伯,请他组织人力,明天进城担米上山。”玉环听了微微一笑,说:“请唐伯过来,给我看看无妨。”不一会唐伯应召而来,把批文呈还道长,道长转手就给玉环看。玉环细细看了一番,命小道姑拿笔来,她在批文上把五十担的十字上加了一笔,十字变成千字,五十担变成五千担,司马承祯和唐伯看了都大吃一惊,不约而同地说:“仙姑!这怎么可以乱改?”玉环说:“为解民生饥饿之苦,区区加上一笔,让县衙多付些大米又有何妨。”司马承祯说:“这一笔可不少呀,从五十担变成五千担,增加了一百倍,这么大的数字,一个小小的天台县衙无论如何也支付不起。”玉环说:“道长请勿着急,天台县衙付不起,国库总付得起,我既然改了,你们就尽管放心,一定能拿到五千担大米,让天台山民也吃饱几顿。”说着从手上褪下一只玉镯,交给司马承祯,对他说:“明天唐伯进城担米,将批文和这只玉镯一并交给县老爷,他一定会一粒不少的不断支付给你们。”道长细看玉镯,雪白晶莹,镯中刻有飞凤一只,雕刻极为精美,栩栩如生,展翅欲飞。司马承祯看到这里,方才知道这位道姑不是别人,就是当今皇上的宠妃杨玉环,因为宫中只有她才有这等凤饰玉镯。他赶忙起身并要身边的唐伯和道童都一起跪下,说:“贵妃娘娘不远千里亲临桐柏宫察看,皇恩浩荡,我等千恩万谢,愿皇帝万岁,贵妃千岁,九州一统,吉祥如意。”玉环说:“谢谢大家,今天我也有些累了,早点沐浴休息。”司马承祯马上吩咐唐伯担水烧汤侍候,还特别关照在浴汤中要加入山菊、玉兰、牡丹等各色干花,让浴汤变成香汤,让贵妃尽兴入浴。“三千宠爱在一身”的杨贵妃,在四位侍女的扶持下,在香汤中尽情沐浴,顿感天台山中之水的清润,山花芳香的浓郁,已远远超过了长安的华清池。她高兴得有些忘情,竟轻轻地唱出一曲,可与《霓裳羽衣曲》媲美。
玉身入汤香浮动,肌若凝脂月失容;
桐柏观中今初试,太真欲仙上九重。
沐毕,侍女要将香汤倒掉。唐伯守在门外,对侍女们说:“请各位小姐陪贵妃早早安歇,此等粗活,由我来办。”第二天一早,唐伯挑起满满一担香汤到不远处的琼台庙院中,浇在他亲手种下的一株柏树周围,也算是为牢记杨贵妃私访桐柏宫的一个答谢,愿翠柏万古长青,此情永留人间。
现今这株古柏铁骨铜皮,树身被千年风雨侵袭,皱折如同巨斧利刀雕琢过似的,苍劲有力,从琼台庙院子中破窗穿屋而出,顶天立地。每到春天东南风劲次,二杈直立云端的柏树枝在风中起舞作响,好像在向远在西北马嵬坡下的杨贵妃诉说唐伯还在想念你,感谢你曾经机智地解脱天台山民饥饿之苦……这千年老柏也成为唐伯的化身,大家都分外关心、爱护它,愿它永远不朽。
整理者:绝情谷 2009年4月TOP 《故事林》
>>> 2005年第17期 王安石与儿媳作者:薛秋云字体: 【大 中 小】
民间把公公与儿媳通奸称作“扒灰”。关于这个词的来历,《辞源》引《常谈丛录》解释说:“俗以淫于子妇者为扒灰,盖为污媳之隐语。‘媳’与‘膝’同音,扒行灰上,则污膝(媳)也。”但百姓传说,“扒灰”一词来源于宋朝宰相王安石和他的儿媳蕙儿的故事。
王安石学识非凡,才高八斗,但不幸中年丧妻,儿子又是个不知三多一少的“二百五”。可是,二百五却娶了个如花似玉、貌若仙姬的漂亮媳妇。她叫蕙儿,出身书香门第,能诗善文,本想嫁个才貌双全的如意郎君,没料嫁了个“二百五”,气得蕙儿险些寻了短见。要说也是事该如此,蜜月尚未度完,“二百五”酒醉后跌进池塘溺水而亡,蕙儿虽然去掉了一大块心病,但新婚燕尔却夜夜独守空房,虚度良宵,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儿。
那时的封建礼教制度颇为森严,讲什么“好马不配双鞍,好女不嫁二男”。出身名门闺秀的宰相之媳,更得守寡终生。但蕙儿对公公王安石的才学和品德十分敬重,同时又可怜他中年丧妻寂寞孤独的苦处。久而久之,这种怜悯同情之心渐渐升华为爱恋之意。然而,自己身为儿媳,又知书识理,岂敢在官居宰相的老公公面前显山露水,有所表示呢?
再说王安石,白天上朝理事,晚上回到家中甚觉孤寂凄凉,不久也对温柔贤淑的蕙儿有了几分意思,只是碍于名分,不敢越雷池半步。
那年夏天的一个凌晨,王安石去前院如厕,经过蕙儿卧室门口时,发现房门未关,情不自禁地从门口朝里一看,原来儿媳彻夜未眠,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,正在灯下看书。蕙儿一见公公,嫣然一笑,莺声燕语地问道:“爹爹,这时候就去上朝不太早了吗?”
王安石听了,心中一动,似有所觉,霎时羞得红了脸,也没有答声,从厕所出来也没再回房,当真上朝去了。晚上回到家来,王安石躺在床上,想起凌晨的情景,不禁阵阵心猿意马,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。起身一看蕙儿房内还亮着灯光,不由鬼使神差般地来到了儿媳的卧室门外,一看房门仍然虚掩着,从门缝中向里窥去,只见蕙儿赤身裸体,一丝未挂,正仰卧在绫罗帐内望着屋顶若有所思,那美丽的胴体真如冰雕玉琢一般……
王安石顿时浑身热血沸腾,欲火焚身,刚要推门而入,突然间想到自己的身份,万一儿媳不从,张扬出去,还有何颜面活在世上呢?须臾,他又悄然无息地退了回来,苦思冥想了一夜,终于想出一条计策。
当时,王家有个规矩,全家人每天一早起来,必须先洗净手脸,给祖宗的牌位上香,然后才可做别的事情。于是,王安石便对儿媳试探性地写了首诗,写罢将纸揉成一团,趁着黎明上香之机,埋在了香炉之中。
王安石刚刚离开,蕙儿也来上香。当她将香点燃后,却插不进香炉。蕙儿觉得奇怪,用手扒开香灰,原来里面有个纸团,急忙拆开一看,只见上面写道:
月儿弯弯照窗纱,象牙床上卧玉马。有心上前试马力,又恐马嘶惊别家。
蕙儿暗想公公原来正与自己心照神交,顿时喜不自胜,便将纸团烧掉,匆匆回到房内,也写了首诗,又按公公的办法埋到香炉之内。
次日一早王安石上香时,自然触到了纸团,急不可耐地展开一看,果真是儿媳的回音——
月儿弯弯照窗纱,鳏寡凄凉度年华。双飞双栖何不为?闲言碎语别管它!
王安石看罢心花怒放,当夜便与儿媳做成了好事,从此你恩我爱,相濡以沫。白天是公公与儿媳,晚上则是老夫与少妻。蕙儿不仅在生活上对王安石体贴入微,呵护有加,还能帮他誊诗抄文,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。两人志同道合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然而常言说得好: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”时间一长,他们的事情还是被人发觉了。传扬开来之后,人们便把公公与儿媳私通之事叫作“扒灰”,如同上文讲述的那样扒开香灰互通情讯吧。
整理者:绝情谷 2009年4月TOP 《故事林》
>>> 2005年第17期 金圣叹改名作者:杨秀荣字体: 【大 中 小】
明末清初,江苏吴县出了位著名文学批评家叫金圣叹。其实,金圣叹原名金采,后来改作了“圣叹”,其中有段故事。
有一次,金采外出访友,途中走上一个狭窄的乡野小桥,被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妞挡住了去路。小妞手提竹篮,篮里盛着一些衣物,好像要去河边清洗。她见金采像个读书之人,调皮地笑了笑,说道:“看你这副模样,想必一定知道项橐路遇孔圣人的事情啰?”
金采也不禁笑了,问那小妞:“你的意思是想出题考我,我答对了才肯给我让路,是吗?”
“对。”小妞眨了眨眼睛说,“我让你猜个谜语。”
“好。”金采道:“那就请你出谜吧。”
小妞说道:
“竹子栏杆木围墙,一群小猪院里藏。三个顽童来捉猪,吓得小猪瞎乱撞。”
小妞刚刚说罢,金采哼了声道:“你这个谜语太好猜,你说的是算盘。”
小妞想了想又道:“我刚才出的是个物谜,你猜对了。我再出个字谜,你猜猜如何?”
“太好了,我是专门猜字谜的!”
小妞看了一眼附近的小树林,又出了一谜:
“砍掉左边是棵树,砍掉右边也是树,砍掉中间还是树,只有不砍不是树。”
金采又不由地笑了,对小妞道:“你这个字谜更好猜,这是个文质彬彬的‘彬’字。”
小妞见难不住金采,很佩服地说:
“你又猜对了,看来你真有文才。”
金采说:“这下该让我过去了吧?”
小妞道:“别急,我让你再猜个哑谜。”说罢从竹篮里拿出一条被里,往路上一抻,然后往上边一立,让金采再猜一个字,猜中了马上让他过去。
没料,这一下竟把金采给难住了,他对着小妞端详了半晌,琢磨了半天,怎么也猜不中是个什么字,忽然想起项橐难住孔圣人的故事,不禁感叹地说道:“看来,圣人真有被难住的时候。”回去之后,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作了“圣叹”。
读者朋友,你不妨帮金先生猜猜,小妞的谜底究竟是个什么字呢?
※谜底请在本期内文上找。
整理者:绝情谷 2009年4月TOP 《故事林》
>>> 2005年第17期 廉官店与福寿联作者:贺 合字体: 【大 中 小】
当今河北辛集市之辛集镇,古称廉官店。且说明朝天启七年,滹沱河发大水,淹了束鹿县治旧城,县治便移往新城。廉官店位于新城西北十九里处。崇祯元年(公元1628年)冬,登基不久的崇祯帝便来束鹿县微服私访,住进了一家客店。崇祯帝在同店主闲聊时,问起店名为什么叫廉官店?店主便讲了束鹿县令于汝珍廉洁奉公,两袖清风,为民办事体恤疾苦的事迹。崇祯帝听后深为感动,连声赞道:“这店名起得好!愿天下官吏都如于汝珍一样!”
几天后要返京师,崇祯帝假意推说盘缠不够用了,想问店家借钱,同时要书写一副楹联给店主作纪念。店主年逾八旬,见客人仪表堂堂,又是读书人,也愿意借钱给他做盘缠,答应下来。
Back to home |
File page
Subscribe |
Register |
Login
| 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