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二柱善良憨厚,唤谢春娥为“大姐”,谢春娥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远方来的小伙子,拿他当弟弟照顾。没想到她男人吃醋了,对赵二柱横挑鼻子竖挑眼的。有一天深夜,赵二柱的窝棚忽然失火,不知是谁竟把门从外面反锁了,赵二柱出不来,硬是砸开窗户逃出,他的脸被烧得面目全非。此后她听说山本怀疑是她男人放的火,但刘大麻子那夜醉了酒,一夜未醒,这事儿就成了一个谜。赵二柱烧伤治好之后,不到三个月,她发现赵二柱嗓子哑了,平时只会疯疯癫癫地发出单音喊叫,后来这人就失踪了,又个把月后,西沟发现一具早已腐烂的尸体,经山本太郎辨认,证实是赵二柱。赵二柱的尸体当即火化,在取回骨灰后,山本太郎咬定赵二柱之死刘大麻子也有责任,向他索赔。恰好这时,采石场来了位便衣警察,刘大麻子将这事报警,要警方还他一个清白。没想到第二天,等警察传唤山本太郎时,他却不见了。刘大麻子无奈,只得将赵二柱的骨灰藏进滴灰岩的洞。后来,采石场便时时闹鬼,一个披头散发满脸疤痕的“鬼”夜夜游荡在采石场,疯疯癫癫含含糊糊地唱着一首不清不楚的歌。
  谢春娥正和黄双林谈着,忽然远处出现一个影子,随着影子传来的是不断重复的几句歌声,黄双林听出这是他家乡人熟悉的民谣:
  “正月里来是新春,奴在客家好伤情。一年难见爹娘面,想死一个小情人。”
  黄双林听了这声音,大吃一惊,原来这歌是他老家伏牛山的《龙灯调》呀!他正想循着歌声去看看,那个影子一晃不见了,他们这才返回住所。
  三天后,黄双林捧了骨灰盒,踏上返回桃花市的旅程。在码头上,黄双林遇到一个自称是西北一家晚报的记者。这人手牵着一个戴帽子只露一双眼睛的高个男子。那男子目光呆滞,行动迟缓,像一个病人。记者说那男子是他的表弟,患上了严重精神病,他护送他去桃花市医治。
  船上,三人合住一个三等舱。一路上,那个高个男子没说话,上了船就倒下来呼呼大睡。
  夜里8时光景,正当黄双林与记者闲着无事饮酒聊天时,一个推销十二生肖装饰品的男子来到他们面前,说他是伏牛山人,长年在这艘船上做小买卖。
  黄双林见来的是个老乡,买了一只玉兔坠,还邀请他同饮一杯。老乡也不客气,当即坐了下来。
  没想到几杯酒下肚,黄双林感到一阵昏眩,便不知不觉睡着了,当他醒来时,看到那个记者和他的表弟也在呼呼大睡着。他往床底一瞧,慌了:装骨灰盒的布袋不见了!
  谁会偷一只骨灰盒呢?黄双林想破了头,也没想出一个所以然来。他想会不会是那个老乡拿走?
  记者醒来也说蹊跷,他们报了警,警察说,昨晚船沿途停靠了几个码头,到哪里去找你那个老乡?
  黄双林回到桃花市,不敢去见山本太郎。他先回到出租屋,刚停下歇息,就听到敲门声。
  来找他的正是骗走5万元的刘阿妹!她衣衫褴褛,好像是刚从牢房中放出来的囚犯。
  黄双林一见发怒了:“你这个大骗子,今天终于现身了!”说着,就想扑上去。
  刘阿妹一边退让,一边幽幽地说:“我知道你会把我当成骗子,你误会了。我现在没时间跟你解释,我们到一个地方谈。”说着,不由分说地硬拉黄双林上了一辆出租车。
  他们来到桂元的房地产公司,见屋子里围了几个人,一个是山本公司的白狐,这人那天招工时他见过;一个是桂元,另一个竟是船上推销工艺品的那个老乡。几个人拥着山本太郎,围着一只盒子看,那盒子正是黄双林取回的骨灰盒。刘阿妹带黄双林来这儿本来是想找桂元算账的,没想到山本他们都在这里,于是她拉着黄双林回头想溜。
  
  三、真相白人间
  
  那伙人拥过来将他俩团团围住。山本太郎看见刘阿妹,忙说:“这个女骗子终于现身了!抓住她,不要再让她溜了!”
  这时,一阵尖厉的警笛声传来,一个警察冲入门内,抓住山本,说:“陈顺儿,你这个文物大盗终于落网了!”
  黄双林扭头一看,猛地一惊:他身后站着的那位身穿警服的警察,正是船上送他表弟治病的记者。
  只见他亮出证件说:“我是西北公安局反文物盗窃组组长陈亮。陈顺儿,现在我正式宣布拘捕你!”
  山本太郎愣了一愣,咆哮道:“我是日籍外商,你们无故拘捕我,会惹出外交麻烦的!”
  陈亮轻蔑地说道:“山本是你的化名,你的真名叫陈顺儿!十多年前,你冒充已故的日本考古学家的名字,在西北各地发掘古墓,盗窃文物,是公安机关追捕的对象。你东躲西藏,隐伏在伏牛山达三年之久。五年前,你将赵二柱以打工为名,骗到西北采石场,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。你知道那地方是东周皇陵废墟,有许多文物。你在那里找到了一块古玉——碧血红。这块碧血红价值连城,你为了将这件无价之宝带出采石场,你诓骗赵二柱,先是收二柱为义子,帮你转移文物;在二柱转移不出去时,你怕暴露秘密,决计将二柱处死。只可惜你第一次纵火,却让赵二柱侥幸逃脱。于是你又另生一计,用药物毒哑了赵二柱,想将他弄成一个智障人,因药量不足赵二柱仅是哑嗓,未成哑巴,虽有些疯癫,未成废人。当时荒郊正好有具腐烂尸体,你当它是赵二柱的,火化后装入骨灰盒。事实上,你是把碧血红装入盒中,然后将碧血红和骨灰盒带出境外。为了掩人耳目,你反咬一口工头刘大麻子与二柱的死有关。当他情急说要报警查明赵二柱的死因时,你害怕暴露身份,又仓皇逃走了。”
  陈亮继续说道:“早在五年前从刘大麻子的报警中,我们就检查了骨灰盒,发现了这块碧血红是无价之宝,已经用复制品进行对调,这是你犯下的案子。为了不打草惊蛇,我们交待刘大麻子,将赵二柱的骨灰盒藏在滴灰岩,一有风吹草动,就立马通知我们。五年来,你东躲西藏,但最终你还是守不住了,派出黄双林替你走西北。想不到你贪得无厌,为了不支付那5万元酬金,竟指派你的爪牙冒充推销工艺品的“老乡”盗走了骨灰盒。但你没想到你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一个人的眼睛。”
  陈亮说的这个人就是刘阿妹。自从那次刘阿妹信以为真,替黄双林在桂元处借钱回来后,怕事情暴露,山本便把刘阿妹派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城市去工作了。没过多久,山本又打电话给刘阿妹,说那笔钱查出来了,是假钞,她已成为公安机关的怀疑对象,要她暂时在外避避风头。但不久,她就莫名其妙地遭到一些不明身份的人的跟踪。有一天,她竟然发现有人在她卧室的饮水中下毒。她大吃一惊,感到这事儿非同小可,就潜回桃花市,向山本禀告。回来的当天深夜,她来到山本太郎住处门前,便听到里面有人在说话。她驻足一听,听到山本太郎正跟桂元、白狐等人密谈如何盗取骨灰盒一事。山本太郎说,听说现在的公安机关能从骨灰中查明一个人的死因,只要毒死了刘阿妹那女子,再盗走赵二柱的骨灰,当年毒死赵二柱的事儿就没人知晓了,此计就叫一石三鸟。这时刘阿妹才明白二柱哥是被山本太郎害死的,山本还要毒死她,气得浑身发抖,便豁了出去报了警。
  陈亮说完,山本太郎大笑一声,道:“荒唐,真是荒唐!仅凭你们一句话就认定我是杀人凶手、盗窃文物的罪犯?请出示证据吧——”
  陈亮也冷笑一声说:“看来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!走——”
  一辆警车带着黄双林、刘阿妹,押着陈顺儿来到一家精神病院,在院领导的安排下,来了一个病人,他边走边咿咿呀呀地唱:
  “正月里来是新春,奴在客家好伤情。一年难见爹娘面,想死一个小情人。”
  天哪,老家的《龙灯调》!黄双林蓦然一怔,这不正是西北采石场听到的那个疯子的歌声吗?
  当这个病人来到他们的跟前,刘阿妹一眼就看出是赵二柱,她惊讶不已,想扑上前去问个究竟。二柱也盯着刘阿妹发呆,眼泪当即流了下来,含含混混地说了一声:“阿……妹,快来……救我,有人害……我……”
  刘阿妹叫了一声“二柱哥”,当即昏了过去。
  黄双林也惊讶地认出这个病人就是陈亮自称的“表弟”!
  这时,山本太郎陈顺儿哆哆嗦嗦地自言自语:“天哪!赵二柱,原来你没死?”
  “是的,他没死。荒郊上那具死尸是一个不明身份的人,你却把它认定是赵二柱的尸体。”陈亮愤怒地说道,“这么多年来,赵二柱被你这个假日本人害得神智呆痴,一直就在那个采石场附近转悠。困了,睡坟场;饿了,啃生红薯,闹得人人都以为是他的冤魂在闹鬼!你将他害成这样,这叫生不如死,比害了他的命还残忍一百倍啊!”
  陈顺儿终于双腿一软,他服罪了。
  陈亮一边拉着黄双林的手,一边拉着刘阿妹的手,语重心长地说:“我知道在外打工不容易,有时会遇上陷阱,你们得随时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,否则会留下终身的懊悔。”
  三个月后,经医生治疗,赵二柱康复回到伏牛山。在刘阿妹的鼓励下,他决心再去读几年书,或者学一门实用技术,到那时再去打工。他再也不会相信天上会凭空掉下馅饼来了……
  
[1] 2 整理者:绝情谷 2009年4月TOP 《故事林》

>>> 2005年第17期 “飞来”的稿费作者:王红波字体: 【大 中 小】
  
  大巴山区青石村有个女孩叫宋山妹,她读了五年小学,“三好学生”、“优秀少先队员”的奖状贴了一墙。可是,六年级刚开学,爸爸却不让她继续读书了。原因很简单:家里太穷,妈妈有病,连看病吃药的钱都没有,哪里还有钱缴学杂费?
  开学了,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,山妹却背上背兜,拿着镰刀,去山上打猪草。她多么希望自己也和别的孩子一样,读完小学读中学,以后考上大学,做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。她想:我要是能为家里挣点钱给妈妈看病,给我读书,那有多好啊!虽然不能上学读书了,山妹就找别人借来课本和课外书籍,坐在山坡上和田间地头读。有一次,她在一篇文章中看到,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也给钱的,那叫稿费。山妹常听老师和同学们说自己的作文写得好,她决定试一试。
  山妹把老师表扬过的那篇作文《我爱家乡的山和水》认真地修改了一遍,用作文纸工工整整地抄好,又附上了一封信,诉说了自己家里的境况和自己想学习写作的愿望,一起寄给了县文化馆办的刊物《春草》。
  稿子寄出去后,山妹天天在村口盼望,盼着邮递员叔叔给她带来好消息。
  这天,邮递员叔叔终于带来了好消息,他远远摇着车铃大声嚷着:“山妹,快来领稿费!”山妹张开两臂,像小鸟一样飞到邮递员叔叔面前,双手颤抖着接过汇款单:啊,50元!山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有了这些钱,她又可以继续读书了。随同汇款单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封信,山妹撕开信封,掉出来一张印刷体的文章剪报《我爱家乡的山和水》,署名:宋山妹,还有一封编辑的来信:
  宋山妹同学:
  你的稿子和来信我都看过了,我知道你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好孩子,同时也对你的家庭处境表示同情。你的文章写得有真情实感,看得出你有较好的写作基础。我给你改了一下,现把我改过的文章清样寄给你一份,还有50元稿费,给你继续上学读书用。祝你好好学习,努力写作!
  你的朋友:魏明
  山妹把来信紧紧地贴在胸口,激动得满脸绯红:太好了,我又可以上学读书啦!她把稿费和来信及自己的文章拿给爸爸看,爸爸见了自然十分高兴:“看来,咱们山妹是块读书的材料,家里再穷,也得让咱们山妹读书啊!”
  山妹又背起书包上学了。她更加发奋努力地学习,做完作业后,就不停地写。她写家乡美丽的风光,写自己身边有趣的人和事,写好之后,就给《春草》杂志的魏明老师寄去。山妹的每一篇稿子,魏明老师都认真地给她修改,指出她的进步和努力的方向:有写得好的,就发表出来,照例把稿费和清样给她寄来。山妹每次读到自己那些变成了印刷体的文章,都发现自己的文章经过魏明老师修改后,比原来流畅优美多了。
  春天来了,山妹采了一把野花来到小溪边,她把花瓣轻轻地放在溪水中,看它们慢悠悠地向远方漂去。她觉得这花瓣就像一只只小船,载着她的向往、她的憧憬,漂向无比美丽、神奇的地方。她兴奋极了,回到家里,赶紧写了一篇散文《花瓣船》,给魏明老师寄去。
  很快,魏明老师就给她回了信,夸奖她这篇文章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。不久,又给她寄来了100元奖金,告诉她这篇文章评上奖了。
  山妹好高兴啊!她发誓要加倍努力读书,将来上大学,当作家。
  小学毕业,山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。她把这个消息马上写信告诉了魏明老师,魏明老师给她回了一封短信,同时寄来了500元钱。
  山妹收到信和钱,觉得有些奇怪:魏明老师每次来信都写得很多,这次怎么写得这么短呢?而且,字还写得有些歪歪扭扭的。再说,自己最近忙着复习考试,很少写文章,怎么会有500元的稿费呢?到县一中报到时,山妹带了很多家乡产的核桃、红枣,想报到完就马上去看魏明老师。
  当天下午,山妹来到县文化馆,走进《春草》杂志编辑部,问道:“请问,魏明老师在吗?”编辑部一位戴眼镜的叔叔站起来,打量着山妹:“你找魏老师有什么事吗?”“我是从乡下来的,是魏老师的学生,也是你们《春草》的作者,叫宋山妹。”“宋山妹?没听说有这么一位作者呀?”“我在《春草》发表过好多篇文章呢!那些文章都是魏老师帮我修改后发表出来的,他还给我寄了好多次稿费。不信,我现在还带着一份我发表的作品样稿。”
  那位叔叔接过山妹递来的作品样稿看了看,摇摇头说:“这不是在我们的刊物上发表的,这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。再说,魏老师早在一年前就去世了。”
  山妹哭着说:“这不可能!魏老师跟我通了一年的信了,他经常给我修改稿子,写信鼓励我好好学习写作。一个月前,他还给我写了信,寄来了500元稿费,让我用这些钱报名上学。”
  “山妹同学,我真的不骗你,魏老师确实在一年前就去世了,我们的刊物也确实没发表过你的文章。再说,我们的刊物是内部刊物,经费有限,一般情况下一篇短稿只能开20元的稿费,还从没开过500元的稿费。不信的话,我把最近一年来的刊物找出来给你看看。”戴眼镜的叔叔找出最近一年的各期《春草》,翻开目录,一期一期地指给山妹看。
  山妹查看了所有的《春草》目录,确实没见到自己的作品和名字。她感到十分奇怪,问戴眼镜的叔叔:“这么说,我的文章并没有在《春草》上发表过,而是别人用电脑给我打的?”
  戴眼镜的叔叔点点头:“是的。山妹同学,我坦率地告诉你,请不要生气,从你刚才拿给我的那篇作品来看,你的作品暂时还没有达到发表的水平,但是已经接近发表的水平了。一个小学生写文章能写得这样文笔优美,有真情实感,显示出了你写作的灵气和前途。只要你不断地努力,你一定能写出好文章,并且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。”
  山妹急迫地说:“谢谢,叔叔!可是你能告诉我是谁帮我改的稿子、给我寄的钱吗?我一定要找到他!”戴眼镜的叔叔说:“这我就不知道了。不过,我认为这人一定是位好心人,希望你努力读书,勤奋写作,长大后成为一名作家。这样吧,你先回去,我把这事向领导汇报,请领导帮助查一下,我相信会很快找到这位好心人的。”
  山妹回到学校,天天盼着戴眼镜的叔叔给她带来消息。没几天,一辆小轿车开到了学校,从车上下来戴眼镜的叔叔和文化馆的馆长。他们向老师替山妹请了假,就让山妹快点上车。
  山妹高兴地问:“找到给我寄钱的那位好心人了?”文化馆馆长点点头。

Prev | Next
Pg.: 1 ...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... 279


Back to home | File page

Subscribe | Register | Login | 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