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孙悟空的结局是修成正果了,成了斗战胜佛。明显看得出来,吴承恩崇佛抑道,笔下道士没好人,玉皇大帝是道教的最高神,妖猴造反,没辙,西天佛祖把妖猴压到五行山下,高下立判。
《红楼梦》太伟大了,作者曹雪芹,一共110回,后来高鹗续了40回,高鹗好歹算是狗尾续貂,别人续的简直是耗子尾巴。《红楼梦》后30回有人说是丢了,有的说是曹雪芹给烧了,没传下来,只留下了几个回目,所以高鹗给续了后40回。时间是清朝,描写权贵家族由盛到衰,鞭挞礼教制度,揭示了社会现实,这部包罗万象的作品非常伟大。《红楼梦》里面写的故事和那种情绪没法翻译成外文。有一对西班牙汉学家夫妇用了20年的时间把它翻译成西班牙文,中国的记者采访他们,你们翻译《红楼梦》困难大不大,这不是废话吗?中国净是这种水平的记者,看见人从废墟里救出来,问人家你感觉好吗?多新鲜啊,不好我还回去。花20年时间翻译困难能不大吗?举个例子,《红楼梦》里有一个丫环叫香菱,这个名字就没法翻译成西班牙文,不能音译,汉语拼音音译洋人不懂什么意思,如果意译,西班牙没有菱角,不知道菱角是什么东西,最后翻译成“带香味的桉树叶”。西班牙人一看这名字,哎哟,中国人起名真土。“带香味的桉树叶”,汉语叫香菱,这名字多好听。洋人的名字才能音译不能意译,史密斯就是铁匠,美国总统布什就是灌木丛。
《红楼梦》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着作,里面的诗词,都是曹雪芹写的。但不同的角色写出来的诗词是不一样的,同样是咏柳絮,林黛玉写:“嫁与东风春不管,凭尔去,忍淹留。”薛宝钗写:“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”他一个人得模仿多少人的心情、口气,很了不起。
《儒林外史》,作者吴敬梓,成书时间是清朝,揭露科举。这有点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《堂吉诃德》,讽刺这个社会的基础。欧洲的社会基础是骑士,中国的社会基础是科举制度。他就讽刺这个,范进50多岁中举,不容易啊,最后还疯了。
《聊斋志异》的作者蒲松龄,一辈子参加科举,70多岁了还提着考篮进考场,他就没吴敬梓看得开。蒲松龄借写妖狐鬼怪批判社会,他笔下的妖狐鬼怪很多,这就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了,所谓的正人君子还不如妖狐鬼怪呢。他最大的成就是便宜了今天说相声和评书的人,单口相声里面好多段子都是从聊斋里来。
明成祖时,解缙主编的类书《永乐大典》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。两万多卷,11000多册,现在存世的是300多卷,中国有200多卷。这部书是抄写的,不是印刷的,原本与正本皆毁,副本不断散失。据说原本有可能在十三陵的长陵里面,跟永乐皇帝一块儿埋了,这是他个人的功绩。所以长陵不敢开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怕有《永乐大典》,一挖化成灰了。当年定陵一挖开,龙袍就成面了,今天看到的都是后来修补、仿制的。20世纪50年代非要挖皇陵,现在皇陵绝对不能挖,什么时候高科技了再想办法。而且挖也没用,也不能把东西卖了,还得建博物馆弄武警看着,累不累?还不如在土里埋着呢。
清朝的《古今图书集成》也是类书。什么叫类书啊?像今天的网站就是电子类书,我想查康熙帝,Google一敲出来一大堆,《清史稿》上怎么说,《我们爱科学》上怎么说,《上下五千年》里怎么说,所有跟康熙有关的事全有,他脚板底哪个大一圈、身高三围多少没准都能给搜出来。
乾隆帝时纪昀主编的《四库全书》,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,包含经史子集。经是儒家的着作;史是历史着作;子就是诸子百家,包括僧道;集是文学作品,比如李太白集或者苏东坡集。书成之后,也没有印,在全国找了几千个毛笔字写得好的人,花了十年抄了七部。其中四部分别放在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、圆明园文源阁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、东北沈阳故宫的文溯阁。南方还有三部,分别存放在杭州、镇江和扬州。七部《四库全书》,今天现存四部半,镇江的鸦片战争给毁了,圆明园的二次鸦片战争给毁了,杭州的剩了半部。现存的四部半,三部半在大陆,一部在台湾。紫禁城文渊阁那部在台湾,那部是最好的,皇上要看当然看最好的。现在国家图书馆放的那部是从避暑山庄运来的。《四库全书》号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,两亿四千万字,一个人一辈子看完是不可能的。花了这么多人力、物力,就抄了七部,使用价值很小。
洋人的小聪明
公元16世纪后期,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。当时正赶上欧洲文艺复兴,新教兴起,天主教势力衰微,耶稣会想到欧洲以外的地方弘扬正教,欧洲人不信教了,我找别的地方的人信教。开辟新航路,也有传教的目的在内。所以,他们来到中国。
利玛窦先到了澳门,明朝实行海禁,想进入中国,中国不让进。这个洋哥们儿聪明,学汉语,穿汉服,读四书五经。一给人递名片都是西儒利玛窦如何如何,用儒家的经义解释天主教的教义。中国人一看原来儒教声名远播,欧洲人都信我们,好,那跟你玩吧。但他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才能传教。皇帝怎么见?明神宗万历皇帝整天在床上数钱,所以得给皇上找点新鲜玩意儿。
利玛窦来华,向万历皇帝敬献了《坤舆万国全图》,当时的一幅世界地图,绘制得相当精美,还有八音盒、自鸣钟、怀表。皇上没见过这玩意儿,连眼镜都没见过,献上这幅地图的时候,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没在大地的正中央,周围也不是蛮夷戎狄,而是很多文明程度不在我们之下的国家。当然利玛窦为了拍中国皇帝马屁,以东经160度经线作为地图的中心,这么一画,中国还是在中央,欧洲在左边,美洲在右边。这种绘制地图的方法,我们沿用到今天,全世界只有中国这么画世界地图。外国的世界地图以零度经线为中心,美国在左边,中国在右边。
利玛窦讨得皇上欢心,就开始在中国传播学问,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开始引进西学。那时候中国的法律很“强盗”,规定洋人不准来,来了就不准走,所以这些洋教士最后全都死在中国,埋在北京市委党校院里。
中国西学东渐之前,上一次大规模引进的外来文化是佛教,佛教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。对于天主教,明清时候的中国人就不像汉唐时候的中国人对佛教那么疯狂,我们已经发展几千年了,佛教进入中国的时候,是中国最欠缺终极关怀的时候。天主教就不行了,特别是后来罗马教皇发表诏谕,不允许中国的教徒拜天拜祖宗拜孔子。在中国要不拜天拜祖宗拜孔子,那还是人吗?清明节给祖宗磕头你不磕?几千年下来都这么干的,你说不能这么干,那你在中国没法混了。
1723年,雍正皇帝下令禁教,不允许天主教再在中国传播,直到1844年中法《黄埔条约》才解禁。
1.源自成语“顽父嚚母”,“顽父嚚母”出自《尚书·尧典》,原文是“父顽,母嚚,象傲”,该成语常用来形容愚顽暴虐的家长。
2.信史时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的时代,与之相反的是传疑时代。
3.《墨子》《孟子》和《尚书序》等历史文献均说汤居亳,但古地名亳者有好几处。晋人皇甫谧认为有三地:蒙为北亳,谷熟为南亳,偃师为西亳。据《括地志》,南亳在宋州谷熟县西南35里(今河南商丘东南),为汤都;景亳(即北亳)在宋州北50里大蒙城(今商丘北),为汤所盟地;西亳在河南偃师(今河南洛阳偃师西),为帝喾及汤所都。因此,学者多主张汤先居南亳,后迁西亳,但也有专主北亳说的。
4.古族名,中国古代一个民族,即猃狁,也称西戎,活动于今陕、甘一带,猃、岐之间,在甘肃静宁县威戎(今静宁威戎镇)立都。
5.史前时代(约170万~4000年前),按照历史年代,中国远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时期、夏、商、西周大部分时期人类的社会生活。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。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,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,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;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,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。
6.史学界以三家分晋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。
7.田氏代齐,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之事。公元前386年,周安王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。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,姜姓绝祀,姜姓齐国完全被田氏齐国取代。田氏仍以“齐”作为国号,史称“田齐”。
8.春秋战国时期,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,纷纷修筑烽火台,并用城墙连接起来,形成了最早的长城。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。据记载,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,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。当时没有任何机械,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,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、峭壁深壑,十分艰难。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。
9.在秦国统一中原之前,各国的文字很不统一;就是一样的文字,也有好几种写法。秦国统一之后,秦始皇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,规定了统一的文字,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方便多了,这叫作“书同文”。
10.西汉自文、景两代起,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,一直是朝廷面临的严重问题。文帝时,贾谊鉴于淮南王、济北王的谋逆,曾提出“众建诸侯而少其力”的建议。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,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。汉景帝即位后,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,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。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,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,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了很大削弱。但至武帝初年,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,地方千里,骄奢淫逸,阻众抗命,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。因此,元朔二年(公元前127年),主父偃上书武帝,建议推行推恩令。
11.中国古代官府对人民所课时力役,始于秦代,汉初仍袭用此法,规定22岁到56岁的男子,都要服更赋。更赋包括“更卒”、“正卒”、“戍卒”三种力役或兵役。农民每年要为地方服一个月的劳役,称更卒。农民亲自服役,叫“践更”。如果不愿意亲自去服役,可交钱由官府雇人代为服役,此种出钱雇人服役的办法,叫“过更”。有时地方用不了多少更卒,也要农民照样出钱,成为一种赋役负担,就称为“更赋”。正卒为正式服兵役。汉景帝时规定,男子年龄在20~56岁,必须为国家服兵役一年,服役完后便可回家。但遇有战事,还要临时被征调。戍卒是指每个男子一生中要到边境为国家屯戍一年,或到京城做卫士。如果不愿亲自去,也可每月出钱雇人代替,一般农民无法承受,只得亲自服役。以后历代都有类似强拉民役的办法,只是名称不一。而由更卒之役产生的代役钱就转化成了一种赋税。
12.醇驷,四匹马毛色一样。
13.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、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。
14.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。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记载:“然张骞凿空,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。”
15.马援,东汉开国功臣之一,汉族,扶风茂陵人,因功累官伏波将军,封新息侯。新莽末年,天下大乱,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,甚得隗嚣信任。归顺光武帝后,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天下统一之后,马援虽已年迈,但仍请缨东征西讨,西破羌人,南征交趾,其“老当益壮”、“马革裹尸”的气概甚得后人崇敬。
16.指奴隶。
17.贝叶经源于古印度,有2500多年的历史,是用“斋杂”和“瓦都”两种文字写的,有的是用针刺的。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、语言文字、佛教、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。
18.黄肠题凑,一种葬式,始于上古,多见于汉代。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框形结构,根据汉代礼制,黄肠题凑属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但经朝廷特赐,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。
19.汉殇帝刘隆(公元105年~106年9月21日),汉和帝次子,养于民间,东汉第五位皇帝(公元106年在位),登基时出生刚满百天,是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,不久即夭折,谥号孝殇皇帝。
20.晋惠帝司马衷(公元259年~公元307年),字正度,河内温县人。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,西晋第二代皇帝,公元290年~公元307年在位。司马衷于公元267年被立为皇太子,公元290年即位,改元永熙。他为人痴呆不任事,初由太傅杨骏辅政,后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,掌握大权。在“八王之乱”中,惠帝的叔祖赵王司马伦篡夺了惠帝的帝位,并以惠帝为太上皇,囚禁于金墉城(古城名,三国魏明帝时筑,为当时洛阳城西北角上一小城)。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司马伦,群臣共谋杀司马伦党羽,迎晋惠帝复位,诛司马伦及其子。又由诸王辗转挟持,形同傀儡,受尽凌辱。公元306年,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。公元307年,惠帝去世,相传被司马越毒死。
21.晋怀帝司马炽(公元284年~公元313年),字丰度,西晋第三代皇帝,公元307年~公元313年在位,司马炎第二十五子,初封豫章王,惠帝在位期间被立为皇太弟。司马越毒死惠帝后,司马炽被扶植为帝,改年号为“永嘉”。
22.晋愍帝司马邺(公元300年~公元318年),又名司马业,字彦旗,西晋第四代皇帝,公元313~公元317年在位。武帝司马炎之孙,吴孝王司马晏之子。初为秦王,驻守长安。公元311年,怀帝被刘汉军掳走后,群臣拥立他为太子。公元313年,怀帝被毒死的消息传来,尚书、左仆射鞠允,卫将军索琳、梁芬等人于长安扶立他为帝,改年号为“建兴”。
23.九品中正制,又称九品官人法,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,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的陈群的意见。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(公元220年)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。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,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。它上承两汉察举制,下启隋唐之科举,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,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,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确立,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。
24.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,其族源属东胡部落,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,中国古代游牧民族。
25.宗主督护制是指北魏初年,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,北魏只得承认既定事实,实行任命宗主为宗主督护,让他们行使基层职权职能的一种制度。
26.冯太后(公元442年~公元490年),长乐信都(今河北冀县)人,属北燕皇族,汉人。14岁时被选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,后被册封为皇后。拓跋濬死后,冯氏操纵政权。北魏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。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,北魏孝文帝把“太和改制”推向高潮。
27.马钧,字德衡,扶风(今陕西兴平)人,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。马钧幼年家贫,有口吃的毛病,所以不擅言谈,却精于巧思,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。指南车制成后,他又奉诏制木偶百戏,称“水转百戏”。接着又改造了织绫机,提高工效四五倍,其还研制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龙骨水车(翻车)。
28.刘徽(约公元225年~公元295年),汉族,山东临淄人,魏晋时期伟大的数学家,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,着有《九章算术注》和《海岛算经》。
29.裴秀(公元224年~公元271年),字季彦,魏晋期间河东闻喜(今山西省闻喜县)人,西晋大臣、学者,所着《禹贡地域图》,开创了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。
Back to home |
File page
Subscribe |
Register |
Login
| 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