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谢福勤不给,他就大打出手,甚至还用菜刀威胁她,说要杀了她。谢福勤忍无可忍,最终选择离婚。
法官看完谢福勤的起诉书,问她不是前两天刚来过,怎么又来了?谢福勤很纳闷,说自己是第一次来。法官再三核对,发现原来两天前也有一个叫谢福勤的妇女递了离婚申请。巧合的是,两个谢福勤提请离婚的原因几乎一模一样。难怪法官会搞错。
另一位也叫谢福勤的妇女,今年48岁,结婚二十多年。丈夫也沉迷赌博,家里债台高筑,常有人上门讨债,家人提心吊胆。因无力还债,丈夫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,还把房屋、汽车都做了抵押,去银行贷款,并申办多张信用卡、现金卡使用。再这样下去,疯狂的丈夫说不定就要卖人了。所以,谢福勤坚决提请法院准许他们离婚。
两个谢福勤的家庭都已经破裂了,婚姻无疑走到了尽头,离婚已是必然的结果。然而,同时离婚的两人竟然姓名相同,命运也都一样。如此巧合的事真是太少见了。法官没有太多迟疑,几乎同时批准了他们离婚。

[142]莫名的信

酒店是人们旅行中首选的住宿方式。在旅游业发达的城市,酒店几乎随处可见,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。
康涅狄格州一位叫乔治?D?布莱逊的商人,长年为生意忙碌,曾经很棒的身体逐渐开始出现问题。医生建议他做一次旅行,放松一下,认为这样可能有助于疾病的治疗。布莱逊开心地接受了医生的建议。
安排好工作上的一切后,布莱逊就坐上火车去旅行了。他的目的地是南方幽美的风景区。这些地方被美国人称为“阳光地带”,相对东北部来说,阳光充足,又很少污染,是居住和旅游的绝佳去处。
火车一直向南开,沿途风景很好,让布莱逊的心情十分舒畅。经过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时,布莱逊觉得应该下车休息一下。结果,一下火车他就被当地的美景吸引了,当即决定不走了。此前,他从未到过这个城市,只是听说过。这里不仅风景优美,而且是全美主要的医疗保健中心之一,以外科手术及癌症治疗而闻名。他一直觉得很好奇。
既然是肯塔基州最大的城市,自然很繁华。布莱逊坐上出租车,漫无目的地游逛。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,才想起来要找个酒店,于是他就问司机酒店的情况。司机告诉他,如果他现在想休息的话,布朗饭店是最好的选择。因为布朗饭店是这个城市最豪华,最现代化的饭店,而且离车站也不是很远。
如此好的建议,布莱逊当然采纳了。布朗饭店的大堂经理将他安排到307号房间。这里面朝俄亥俄河,风景秀丽,适于远眺河中的行船。正当布莱逊准备休息一会儿时,侍者进来告诉他有一封信。布莱逊十分惊讶,自己刚刚到达这个城市,又刚入住这家酒店,谁会给他写信呢?
然而,信上明明写着“布朗饭店307号房间乔治?D?布莱逊收”。布莱逊打开信,发现信根本不是写给自己的。布莱逊找来经理询问,经理也不能解释。后来,经理在登记册上查到,在布莱逊入住307前,也有一位叫乔治?D?布莱逊的人住在307。两个人的名字完全相同。
这纯属巧合,假如乔治?D?布莱逊没有被路易斯维尔美丽的风光和名声吸引,就不会停留在这里。如果不是听了出租车司机的建议,也不会住进布朗饭店,更不会住进307房间。这一系列事情,怎能不算是巧合呢?

[143]2月29日的夫妻

我们知道2月是一年中天数最特别的一个月,正常年份它只有28天,在闰年时也只有29天。所以,如果有人出生在2月29,就意味着他只能四年过一次生日。全球出生在这一天的人非常少,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然而,就有这样一对夫妻,他们竟然都出生在2月29日,只是妻子比丈夫小四岁。丈夫陈家添,生于1960年2月29日;妻子王秀琼,生于1964年的2月29日。他们不仅生日相同,还是在四年才有一次的2月29日,这不能不算一个巧合。
他们的相遇还有一段佳话。那一年,正好是陈家添的生日,他准备去订一个生日蛋糕。但由于工作耽搁,当他赶到蛋糕房时,工作人员已经快下班了。几乎所有的蛋糕都卖完了,只剩下最后一个。陈家添准备付钱拿蛋糕,却被告知这个蛋糕已有人预定不能卖。要等客户明确说不要了才能转卖给他,而且要等到第二天。就在他们争执的时候,王秀琼出现了,原来蛋糕是她订的。
王秀琼一出现立刻吸引了陈家添,通过询问得知,她也是这天生日。于是两人决定同买一个蛋糕,一起过生日。此后,他们联系逐渐增多,走过了所有恋人走过的道路,最终走在一起。
一个巧合让他们相识,最终相爱,结婚。他们十分珍惜这份难得的感情,在几十年婚姻生活中,他们相敬相爱,羡煞旁人。
在同一天出生,又因巧合相遇,这一切就是命运的安排吧。

[144]巧合的心灵感应

双胞胎不仅面相相似,而且具有神秘的心灵感应,许多双胞胎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觉。但是,到现在还没有确定的科学解释,我们只能认为这些只是巧合而已。
飞机失事是人们旅行的噩梦,许多人都因为担心坠机而拒绝坐飞机。一位在洛杉矶等待妹妹的妇女,突然感到一阵剧疼,全身发热,眼前漆黑一片,并且从那时开始,心神不安。而此时,她不知道她的妹妹正在一架即将坠落的飞机上。这位妇女跟她的妹妹是双胞胎。
还有一位年轻的小姐正在公司上班,突然感觉腹痛,正当她要去医院检查的时候,她的母亲打电话告诉她妹妹正在做阑尾切除手术。于是,她和母亲急忙赶往医院,当时她的妹妹已经被送进手术室。可是,等了好久都不见手术室有人出来,母亲急问是不是手术快结束了?她说妹妹的手术才刚开始,我似乎能感到医生正在割阑尾和缝合刀口。等到手术真的结束的时候,她才露出笑容,果然,医生告诉她们手术时间推迟了。
最神奇的是弗吉尼亚州的一对孪生姐妹,姐姐叫露丝?格罗费,妹妹叫南希?格罗费。她们中学都是在纽约州的奈亚克中学读的,她们的心灵相通是学校里出名的事情。一次考试,监考老师在先交卷的南希的考卷末尾写的几行字:南希和露丝分开坐在本教室的对角位置,她们选择了相同的考题,并且几乎每句话,每个字都写得一样,我们推测她俩是孪生姐妹。这让后来交卷的露丝很吃惊,因为这些考题都是经过她慎重考虑后,特意选择的。事后,问道南希,原来她也是如此。她们心灵相通的事情就传播开来,成为公开的秘密。
在美国印地安那州,有一对双胞胎名字分别叫斯特拉和迪拉。有一天,迪拉去参加狂欢节。而斯特拉不愿出去,就留在家里熨衣服,正在她熨衣服的时候,突然不小心被电熨斗烫了手。当时她忽然感到一阵恐惧,恶心地直想吐,预感将有不幸的事情发生。她想到了参加狂欢节的姐姐,于是立即奔向正在举行狂欢节的公园,并且给救援队打电话说是公园出了危险事故。当斯特拉赶到公园的时候,看到很多人围在—架已经倒塌的滑车前。在高空中有个座舱在架子上晃来晃去,眼看就要断开,可怕至极。而她的姐姐迪拉正坐在上面。幸亏救援队及时赶到,不然迪拉真有可能出现危险。
英国一对异卵双胞胎姐妹,名字分别叫吉玛?霍夫顿和莉妮?霍夫顿。虽然外貌不尽相同,可是由于兴趣爱好相投,两人平时如影随行。几个月前,妹妹莉妮被诊断出患有癫痫症,无法再去学校,只能待在家中接受教育。上个月的一天,吉玛突然感到莉妮遇到了麻烦,但是当时莉妮应该独自在家中二楼的盥洗室中洗澡。于是,吉玛立即冲到楼上的盥洗室中只见莉妮癫痫发作,已经失去意识,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浴缸水底下。幸亏吉玛发现的及时,否则又会有一场悲剧。
以上这些,是真的有心灵感应,还是巧合?

[145]国王与平民相似的命运

国王应该是一个国家中地位最尊贵的人了,平民则地位普通,如果说国王与平民的命运相同,会让人很难理解。然而,在意大利确实曾有过这样的巧合。
意大利国王翁贝尔托一世,于1844年3月14日在米兰降生。1878年即位。翁贝尔托的一生处在意大利刚刚统一,并与欧洲其他强国争夺利益的时代。作为地位尊贵的君主,翁贝尔托没有想到,他的命运竟然跟一个平民的命运惊人地相似。
一个偶然的机会,翁贝尔托一世遇到了一个跟自己十分相似的人,他们在太多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。1900年7月28日,米兰城外的蒙察举行一个运动会,主办方邀请国王参加闭幕式并给获胜者颁奖。翁贝尔托一世在副官的陪同下前往。参加完闭幕式后,国王、副官二人到当地的一家饭店吃饭。吃饭时,国王有了意外发现,他觉得饭店的老板跟自己长相十分相似,甚至连身高、声音都很相近。最让人吃惊的是,这个店主也叫翁贝尔托。
开心的国王,立刻邀店老板和自己一块共进晚餐。他们聊起了很多事,越聊越发现彼此有太多的共通之处。比如,店主也是出生在1844年3月14日。家也在米兰。也是在24岁结婚,且婚礼都在4月22日那天举行。国王的妻子名叫玛尔盖丽妲,店主的妻子也叫玛尔盖丽妲。当然,她永远不可能成为皇后。
另外,国王有很多小孩,有一个孩子叫维托里奥,店主虽然只有一个儿子,但也叫维托里奥。1878年1月9日,翁贝尔托加冕为意大利国王。同一天,店主翁贝尔托在蒙察开了这家饭店。更巧合的事还有。因为国王是名人,很多人都认识他,店主也是其中之一。店主说,他和国王同时参军。1866年时,在军营里,店主作为二等兵第一次见到当时身为上校的翁贝尔托。那年,他们同时获得了英勇勋章。1870年,他们同时站在军营的授勋台上,不过店主晋升的是中士,而国王晋升的是军长,成为军区的统帅。
如此多的巧合,让国王很是意外。为了这些难得的巧合,他决定授予店主“意大利王室骑士”头衔。国王让副官第二天带店主去见他,准备在当地市政府颁发头衔。第二天,店主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,准备去参加授勋典礼。然而,就在他走出店门的时候,外面发生了枪击,一颗子弹直接击中他的头部,店主当场死亡。在得知店主的死讯后,国王十分震惊。难过之余,国王决定参加翁贝尔托店主的葬礼,并让副官赶去安排。结果,副官刚走出国王的房间,就有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冲进来,对着国王连开三枪,其中两枪击中了国王的心脏。因抢救无效,国王于当天去世。
这世上有太多的巧合,让人们惊叹、惋惜,感叹造物主的神奇。两个同名同姓同日生的人,命运殊途同归,都死于非命。这是离奇的巧合,还是无奈的宿命呢?

[146]上帝的宽恕

信仰上帝的人,在危机时刻往往会祈祷,祈求上帝的宽恕。你相信吗?真的有人成功获得上帝的青睐,逃过一场劫难。
美国有个叫珀维斯的年轻人,一天,他正在田地里劳作,突然来了几个警察把他逮捕了,说他谋杀了密西西比州哥伦比亚市的一个农夫。珀维斯不知所措,立即让家人找律师,请求法官裁决。
然而,经过几个星期的调查,所有的证据都表明珀维斯是杀人凶手。十二名陪审员一致认定他有罪。法官于是依法判处他死刑。在庭审时,珀维斯多次发誓自己是无辜的,没有杀任何人,请陪审员相信。但是,十二名陪审员无动于衷。谋杀罪名成立,珀维斯已经必死无疑了。愤怒的“谋杀者”百口莫辩,他痛哭流涕大声告诉所有的陪审员,他要活下去,他要看着陪审员一个个死掉,陪审员不死,自己绝不会死。
1894年2月7日,年轻的珀维斯被推上绞刑架,他即将以谋杀罪被处死。他的朋友、亲人都知道他是被冤枉的,很多人都站在绞刑台前为他送行。站在绞架上的珀维斯几乎要崩溃了,他极度绝望,但是绝不甘心。于是,他虔诚地向上帝祈祷,希望上帝能够给他一次机会,让他逃过这一劫。
祈祷完的珀维斯看着活门板,紧闭双眼,等着上帝的判决。
就在绞刑员把活门板打开的一瞬间,或许是上帝真的被感动了,绞索竟然松解滑脱了。珀维斯直接掉了下去,只擦破一点皮。欣喜万分的珀维斯立即爬了上来。人们正在欢呼。当执法员要再次将他推上绞刑架的时候,现场的几千人愤怒了,他们高呼珀维斯的名字,要求法官重新审判。他们信仰上帝,认为珀维斯不该死,上帝已经恩赐了他缓刑,不然他刚才就已经死了。
群众的呼喊声惊动了哥伦比亚市法院,法官看到刑场上人情激愤,不敢断然再执行死刑。这时,围观的群众开始大声喊叫着歌颂上帝,甚至将珀维斯视为英雄。连执法的警官也被热烈、虔诚的场面感染,最后按照法官的要求,将珀维斯送回了牢房。
此后,珀维斯的律师多次向密西西比州最高法院上诉,但每次都被以证据确凿为由驳回。一年后,珀维斯再次被定为死刑,在当年12月12日执行。珀维斯对生命充满了向往,他在狱中写信告诉他的朋友们,他想活下去,最重要的是,他坚信自己是被冤枉的。朋友们看了珀维斯的信后,都非常感慨,联想到上次的意外事件,他们决定营救珀维斯。于是,在行刑前几天,珀维斯的朋友们劫了监狱,并把珀维斯藏了起来。
珀维斯的案件引起了美国各界关注。密西西比州最高法院几乎每周都会收到许多来信,有实名的也有匿名的,无一例外都是替珀维斯求情的。一个月后,密西西比州选出了新任州长。州长是位虔诚的基督徒,他相信珀维斯大难不死,是上帝在施以援手。他十分同情珀维斯,表示会重新审判珀维斯。珀维斯在得知这一消息后,非常感动。他主动自首,请求州长的原谅。
由于有新任州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,珀维斯的死刑判决先是被改为终身监禁,后又被州长在州议会上提议赦免,获得议会通过。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,我们可以说,这只是一个法律之下也有真情的故事。但是我们的故事是讲巧合的,珀维斯的好运还在后面。
珀维斯被释放二十年后,密西西比州一个叫比尔德的人在临终前,向法院承认,珀维斯杀害的那个农夫是自己杀的。他证明谋杀案确实与珀维斯无关。案发的时候,珀维斯只是恰好路过,并跟被害的农夫有过交谈,但并没有杀人。也就是说,珀维斯完全是被冤枉的。
冤案得以昭雪,这让那些支持珀维斯的人万分高兴,而那些判处珀维斯死刑的十二个陪审员则备受世人诟骂。或许已经没有人记得当年珀维斯在法庭上的咒言:我要看着你们死去,你们不死,我是不会死的。这些出自愤怒时的诅咒,谁也没想到会成为现实。就在珀维斯死前的第三天,十二个陪审员中的最后一个也死去了。
或许这一切都是巧合,或者,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吧。

[147]法官的厄运

在法治社会,给罪犯量刑、定罪必须由法官依照法律来决定。法官的地位可谓至高无上。然而,就有这样一个巧合,审判一个罪犯的前后五任法官都陆续去世了,而且去世的原因也不甚明了。
这个走运的犯人叫布莱克曼,是英国伊斯特本市的劳工领袖。他成为被告的原因是:没有向妻子支付赡养费。布莱克曼夫妇在没有离婚的时候,也有过快乐美好的时光,但天长日久,双方性格中的不足就暴露出来了。二人经常大吵大闹,日子过得很艰难。布莱克曼忍无可忍,就向法院提出离婚。然而,在判决书上,法官同意布莱克曼妻子的请求,要求布莱克曼每月付给她一部分生活费。这一结果让布莱克曼十分费解,他认为既然已经离婚了,就应该自己养活自己,怎么能再让他付钱赡养呢?布莱克曼的妻子以他不遵守法院判决为由,屡次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得到一部分赡养费。法官自然支持她的请求,要求布莱克曼支付赡养费。布莱克曼本来就认为判决不公,于是一直坚持不给。
20世纪20年代初,布莱克曼首次被起诉。由于一再拒绝支付赡养费,他被判入狱半年。然而,判定布莱克曼有罪的法官杜克,因年老多病,在一天工作结束后,突然昏倒在地,从此再也没有起来。
服刑半年后,布莱克曼出狱。他仍然拒绝付钱,于是再次被传讯。审判结束后,地方法官莫林诺斯郎宣判布莱克曼有罪。可是没多久,莫林诺斯郎就莫名其妙地得了重病,而且正当壮年的他竟然医治无效,最终去世。
接连的判罚都对布莱克曼不利,后来已经没有律师愿意为他出庭了。

Prev | Next
Pg.: 1 ...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


Back to home | File page

Subscribe | Register | Login | 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