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非所问

2014-07-19 11:42:37 -0400
  按人之常情,对于友好的邀请,欣然接受显然胜于断然拒绝。

  但,鉴于生活的复杂性,有时却偏偏不能应允,那么,该怎么办?

  请听庄子《秋水》中的一个故事。一次,庄子正在河边挺悠悠然地钓鱼,突然来了两位楚王的使臣,他们恭恭敬敬地对庄子说:“先生,我们大王想请您到朝廷做官,您同意吗?”庄子无意当官,直截了当地拒绝又有失礼貌,于是做了一个这样的回答:“我听说过从前楚国有过一只神龟,已死去三千多年了。大王对它十分敬仰,用精美的竹器盛着,上面还盖着极华贵的丝巾,高高地供在庙堂之上。不过有一点我搞不明白,你们替我说说看,这就是,在那只龟自己看来,究竟是死了后被人把骨头当作宝贝高高地供起好呢?还是像生前那样快活地生活在泥里摇头摆尾好呢?”两位使者听了立刻回答:“当然是快活地在泥里摇头摆尾好呀!”庄子听了也就立即答道:“那么二位请回,且容我继续在泥里摇头摆尾吧!”

  请注意这段妙答,既是温暖的又是明确的,即便是拒绝,也可以拒绝得礼貌得体。

  庄子有一次带学生外出,恰逢有人在林中砍树,眼见成材的树被砍倒了,不成材的树却安然无恙,庄子立即说了一句:“成材而亡,此乃材之不幸。”不料当晚住宿时,店主人杀鸡时,在两只鸡中选了一只,将那只不会报晓的公鸡杀了,于是庄子又说了一句:“不成材而亡,此乃不材之不幸。”学生听了有点糊涂,就请教道:“先生上午曾说过材之不幸,此刻又说不材之不幸,那么,如果让先生您选择,材与不材您会选谁?”庄子回答:“我将处在材与不材之间。”

  妙!又是一段妙侃!既然自己说过的两段话中的确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,就不妨避开“非此即彼”、“非彼即此”二者间的矛盾,巧妙开辟第三条路。

  有一次,米芾问苏东坡:“人皆说我狂,你看呢?”苏东坡回答:“我从众。”

  妙。换个方式表达,显然胜于直截了当地回答。

  酒宴上,有位男士对众女士说:“我们男人是这个——大姆指,你们女士嘛,对不起,是这个——”说着跷了跷小姆指。女士们听了,立即不满地问:“你这是什么意思?”男士笑了笑:“大姆指粗壮结实,小姆指灵巧可爱,怎么?难道你们想换一换?”

  如此妙答,果然引来了一串赞许的笑声。

  有位外国朋友问侯宝林:“我们的演员当过总统,您为什么没有?”

  侯宝林笑眯眯地回答:“因为他是二流演员,而我却是一流的。”

  注意,这又是一个对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答案。不说“我不能当总统”,却说“他不是一流的演员”,如此封堵对方,岂不妙极?

  有人问马克·吐温:“戒烟难吗?”马克·吐温回答:“容易极了。我都戒过一千次了。”

  不说“难”,却巧妙地回答说“容易极了”。

  这些答非所问,岂不是妙极趣极?

  二战前期,罗斯福任美国海军部长时,曾打算在太平洋某岛修建一所秘密的海军基地。他的一个老朋友听说了这件事,跑来问他:“朋友,您打算在哪儿修这个基地,能告诉我吗?”罗斯福看了看他,故意低声问道:“您能保密吗?”对方说:“能。”罗斯福立刻笑了笑,说:“那么,我也能。”

  不直接回答对方的提问,却先提了个问题问他。如此封堵式的所答非所问,出奇而制胜。
«Newer      Older»
Comment:
Name:

Back to home

Subscribe | Register | Login | N